
唐玄宗的凄凉晚景:从盛世帝王到孤寂囚徒
唐玄宗李隆基生命的最后岁月,是一段充满失去与痛苦的漫长旅程。自从天宝十五载(756年)仓皇逃离长安,这位曾经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就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。他先是失去了都城长安,接着失去了忠心耿耿的宰相杨国忠,随后在马嵬驿兵变中永远失去了挚爱的杨贵妃,最终连象征至高权力的帝位也不得不拱手让给儿子肃宗李亨。当这位年迈的太上皇重返长安时,他已然一无所有,连最基本的自由也即将被剥夺。
回到长安后,肃宗李亨将父亲安置在兴庆宫居住。这座宫殿对李隆基而言意义非凡,这里曾是他作为藩王时的府邸,登基后又将其扩建为行宫。最初几年,肃宗对父亲表现得颇为孝顺,父子关系看似融洽。他们时常互相探望,在旁人眼中呈现出一派父慈子孝的温馨景象。兴庆宫位于长安城繁华的东市附近,宫墙低矮,李隆基常常登上高楼远眺。街上的百姓时常能见到这位曾经的帝王凭栏而立的身影。每当此时,百姓们便会自发地跪拜高呼\"万岁\",而李隆基也会欣然回应,有时甚至命人设宴款待这些路过的平民。在这段相对平静的日子里,高力士、陈玄礼等旧臣以及玉真公主等亲信常伴左右,成为他仅有的慰藉。
展开剩余65%公元758年深秋,73岁的李隆基重游华清宫。这座曾经见证他与杨贵妃爱情的行宫,如今物是人非。漫步在熟悉的宫殿回廊间,往日的欢声笑语犹在耳畔,却再也见不到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身影。回到长安后,悲痛难抑的李隆基上疏肃宗,请求为杨贵妃改葬。当年马嵬驿之变时,贵妃被草草掩埋,仅用一张破草席裹身。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请求起初得到了肃宗的应允,却遭到礼部侍郎李揆的强烈反对。李揆认为改葬等同于为杨氏家族平反,这将动摇马嵬驿兵变的合法性,进而质疑肃宗即位的正当性。最终,肃宗驳回了父亲的请求。无奈之下,李隆基只能秘密派人前往马嵬驿修缮贵妃墓。当使者带回\"肌肤已坏,唯香囊犹在\"的消息时,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不禁老泪纵横,白居易笔下\"马嵬坡下泥土中,不见玉颜空死处\"的凄楚场景,正是此刻玄宗心境的真实写照。
然而,即便是这样相对平静的生活也未能持续太久。公元760年,李隆基因得罪权宦李辅国而彻底失去了自由。当时李辅国深受肃宗宠信,但高力士、陈玄礼等玄宗旧臣却对这个得势的宦官极为不屑。怀恨在心的李辅国向肃宗进谗言,称太上皇频繁召见旧臣,恐有复辟之谋。他建议将李隆基迁往与外界隔绝的太极宫居住,美其名曰\"颐养天年\",实则是要将其软禁。李辅国先是以\"统一调配战略物资\"为由,将兴庆宫的300匹御马几乎全部调走,仅留下十匹。面对这一明显的挑衅,李隆基只能对高力士哀叹:\"吾儿为辅国所惑,不得忠孝义。\"
同年七月,李辅国假借肃宗名义,邀请太上皇\"游幸太极宫\"。当75岁的李隆基一行刚出兴庆宫,就被眼前景象所震慑——李辅国亲率500名全副武装的禁军拦住了去路。年迈的玄宗惊骇之下几乎坠马,幸得高力士厉声呵斥:\"50年太平天子在此,李辅国何得无礼?\"这才暂时震慑住了嚣张的宦官。虽然保住了帝王的尊严,但迁居太极宫已成定局。此后,李隆基被彻底孤立,高力士被流放,陈玄礼被迫致仕,身边侍从全部更换。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,如今成了真正的\"孤家寡人\"。
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,李隆基完全与外界隔绝。起初肃宗还会前来探望,但随着自身病重,父子再未相见。唯有皇孙李豫(即后来的唐代宗)时常前来侍奉汤药,给这位孤独的老人带来些许慰藉。宝应元年(762年)四月初五,78岁的李隆基在孤寂中离世,结束了他传奇而充满戏剧性的一生。从开创开元盛世的英明君主,到安史之乱后的落魄帝王,再到晚年的政治囚徒,李隆基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。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帝王的悲剧,更折射出权力巅峰的虚幻与无常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